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首页> 专家详情> 新闻资讯

讲座回顾 | 戴卡琳(Carine Defoort):蜗角相争——再次讨论中国哲学合法性

作者:梁时
来源: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4月14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邀请前来访学的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戴卡琳(Carine Defoort)为本专业硕博研究生进行了题为“蜗角相争:再次讨论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学术报告。报告在人文学苑3号楼109会议室举行,哲学系副系主任孟庆楠老师主持报告,二十余位研究生和博士后听取报告并与戴卡琳教授展开交流。


image.png


孟庆楠老师在主持时代表哲学系和中国哲学教研室对戴卡琳教授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回顾了学界近年来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戴卡琳教授首先回顾了17世纪以来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阶段性特征,从多语言性到单语言性的演变伴随着一种“西方之外无哲学”的理解的盛行,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再次出现用中国古代固有的概念来理解中国和讨论当代普遍问题的尝试。


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恢复中西方之间的“平等”,戴卡琳教授借助《庄子·则阳》篇的一则故事展开了讨论。故事中,华子对论辩由以展开的基础进行了反思。戴卡琳教授解读说,如华子所言,论辩之中双方站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而此基础总可以被继续论辩。最理想的应当是“求其道”,即利用想象力、态度、问题、隐喻对辩论构成超越。接着,戴卡琳教授分析比较了《墨子》与《庄子》中对“辩/辨”的理解。晚期墨者对“辩”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技术性的讨论,力图以此达至完美的“辩”。而《庄子》则以“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考量“辩”的基础,以圣人的态度与行为、矛盾、隐喻、意象等构成对“辩”的超越。


image.png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戴卡琳教授借助“辩”对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进行了重新的考虑。许多学者坚持用辩论的方法讨论这一问题,并呈现出非彼即是的两极化倾向。然而他们的“辩”的基础,诸如哲学的定义、哲学的代表等问题是应当被拷问的,辩论下的偏见、制度、权力、经费、兴趣等也应当被反思。进一步地,完全靠辩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在《庄子·则阳》中同样被视作乱人。跟着故事中戴晋人的视角来超越此问题,才能发挥想象力从很远的角度重新审视。同时,珍惜辩论双方的共同点也十分重要。


在交流环节,孟庆楠老师、博士后与多位研究生同学就“辩”的积极意义、人工智能伦理中的中西问题、辩论双方的共同点等话题同戴卡琳教授进行了讨论。


image.png


责任编辑:赵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