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是保加利亚汉语教学创始人张蓀芬老师40天祭日,按照保加利亚的习俗,索非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中心汉语教研室与索非亚孔子学院一起,为张老师举行了追思会。
张蓀芬老师的家人,索大东方语言文化中心主任费多多夫教授,孔子学院院长艾立山副教授,张老师教过的学生,中国驻保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忠华,以及目前在索大就读汉语专业的学生等近百人参加了追思会。
艾立山院长首先详细介绍了张老师平凡而又卓越的一生。他说,来保加利亚之前,张蓀芬在中国红十字会医疗救护总队参加抗日医疗救护;来到保加利亚后,张蓀芬女士在保加利亚汉语教学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952年,她协助中国派出的汉语教师朱德熙先生,开始了保加利亚汉语教学事业的奠基工作。她一笔一画地刻写教材,编写会话册子,整理有史以来第一部保汉分类词汇词典,一生共教出了400多名汉语学生。没有张老师当年的基础性工作,就不会有今天保加利亚遍地开花的汉语学习热潮。为了表彰张老师对保加利亚汉语教学事业的杰出贡献,索非亚大学2004年授予她教育界最高奖章——蓝带勋章,出席授勋仪式的时任中国驻保大使谢杭生称赞张老师是“中保文化交流最优秀的使者”。
费多多夫教授说,张蓀芬出身于中国知识分子世家,在她身上,体现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且用大半生时间经历并感受了欧洲文化,她的一生,是一个文化交流现象。是她奠定了保加利亚“中国学”的基础,没有“中国学”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东方语言文化中心。
已经年过七旬的戈戈娃教授回忆说,张老师总是严格检查学生们的作业,在学习上要求一丝不苟。她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让她的学生们终生难忘。
今年已年过60岁的玛丽娜女士回忆说,当年她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小巧玲珑的中国女人,总是带着微笑,眼光中透着智慧,散发着知识的气息。她给学生讲解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时候,总是那样地深情。张蓀芬老师具有很多美德,是她让学生们了解了中国人的善良。多年来,玛丽娜一直与张老师保持着密切交往,她说:“张老师就是我的第二个母亲!”
侨居美国的多布琳卡老师特意发来了信函。她在信中说,40天来,她一直沉浸在失去她的老师、朋友、母亲——张蓀芬的悲痛之中。她说:“我1958年作为保加利亚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始选修汉语课。第一眼我就爱上张老师,由此也爱上了中国。我感谢上帝,让我有一个幸运的机会,与张蓀芬交往了47年。别人一旦夸我中文发音很好,我就马上说出张蓀芬老师的名字,因为功劳是她的,”
“我现在住在芝加哥,只要一看到中国人,就会想起张老师,就会觉得格外亲切,”多布琳卡说。
上个世纪90年代来到保加利亚行医的中医大夫田女士说:“张老师在保加利亚生活了65年,无私地帮助过多少中国人,帮助过多少保加利亚人,数也数不清。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为中保两国友谊作出很大贡献的人。”
追思会最后,张老师的儿媳米尔卡女士,一边给大家播放着张老师的照片投影,一边讲述着张老师的故事。她说:“我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婆婆,我一直把她当作亲妈妈,她一直把我当作亲女儿。”
追思会会场的桌子上,摆放着张老师当年一笔一画刻印的教科书、词典,正在学习汉语的大学生惊奇地翻看着……
一个人走了,一群人在想着她。人们对张老师的思念在流淌,一座看不见的丰碑早就竖立在了人们的心中,一座友谊的桥梁连接着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和人民。(谢学敏)
责任编辑:赵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