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24个国家的38位翻译家以及40多位中国著名作家齐聚贵阳。推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与会的翻译家和中国作家围绕“一部作品的诞生:我的创作和生活”和“为什么选择翻译你?”两个话题进行交流研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全程参与,为您第一时间发回研讨会上的名家观点。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任诗音
“对于翻译工作,我是既好之,且乐之,虽说这工作又累,又闷,又没有钱,我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有苦,更有乐!”
1988年,阿拉伯世界著名翻译家和汉学家阿齐兹翻译了自己的第一部译作——营禺先生的剧本《日出》出版至今的三十年中,陆陆续续地已翻译出版了大约30部著作,内容包括剧本,小说,诗歌,哲学,国际关系,社会思想,中国文化等各方面。对于自己的翻译事业,阿齐兹却爱不释手,总觉得甘大于苦得多。
翻译质量成为现在阿齐兹最担心的问题
“有的是我自己兴趣所在,有的是我认为应该介绍的,有的是有关部门委托我翻译的。”对于翻译这项事业,阿齐兹认为无论是原著还是译着,出版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读者的手中。所以,一部译著的市场认可度也一直是他选择作品时最重视的问题之一。
如今,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正在有序实施,中国“走出去”的方向已定,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让世界的目光转向中国文学,再加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遍地开花,又让中文成为一个热门专业……
“这一切必然使中国文学作品的潜在读者群越来越大,这种形势说明中国文学译著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并不是只要译著放到市场上就有人买、就有人读!”阿齐兹说道,近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使他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担忧。
高兴的是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是值得世界所欣赏和传播的,作为一名翻译家和汉学家,让他感到自己的使命更重了,面对的读者越来越多了。而担忧的是,害怕许多翻译家盲目的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这些质量低劣的译著不光会损害原著的文学价值和原作者的声誉,更严重的是,长远来看,它将损害整个中国文学、以及中国的国际形象!所以,对翻译质量的把关至关重要!”
阿齐兹呼吁到,“批业则不达”,急力近利,只重数量,不同质量的所谓翻译工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初衷是南辕北辙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切实重视起来。
除了市场,阿齐兹认为文化差异也是翻译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些作品我本人觉得很有翻译的价值,但我也清醒地知道,阿拉伯语读者可能不会感兴趣,或不能理解。还有些作品篇幅很长,费时费力,没有一定的支持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
而提到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的要求,阿齐兹表示,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做一个不同语言间的切换工作,在翻译质量上,应该尽最大努力,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作家和读者之间能够达到心灵的沟通。而这也是他至今的工作目标。
“我本人一直很希望能与中国精通阿拉伯语的翻译家们合作,他们中有些人可以将中文作品翻译成阿文,但是,作为外语,无论怎样精通都无法达到对母语的精通程度,所以合作是必要的。”阿齐兹说,合作是唯一的出路,两国的翻译家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翻译的水平和效率,双方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谅解,以及真诚合作的良好关系。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和翻译工作者,我手中的笔就是我的劳动工具,我能为这个世界做的有益工作,就是用手中的这支笔来搭建一条文化交流的桥梁,因为一切优秀的文化都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阿齐兹希望自己的翻译经验,能为从事这一工作的年轻人有所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赵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