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文化的热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海外越来越多人学习中文,与此同时,在海外的中文教师中也出现了当地人的身影,他们一般在中国接受过多年教育,回国后就投身到中文教育中。来自尼泊尔的马拉(Aneesh Malla)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担任加德满都大学汉语师范专业的汉语老师。
▲马拉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开班仪式进行演讲。
“中国唐朝时高僧玄奘赴西天求取真经,途经尼泊尔,开启中尼文化交流之先河。现在一个曾连‘天安门广场’都不会说的孩子能够代表祖国尼泊尔,在此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一起,探讨如何成为对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更有贡献的青年汉学家,这是我的东‘泊’梦从理想成为现实的过程。”马拉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开班仪式上说。
不会读“天安门”的十岁少年
马拉在中国共学习了8年,包括一年在北京语言大学的中文课程、四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和三年在复旦大学的硕士。但他和中国的缘分从10岁那年就开始了。
马拉的父亲是记者,1995年曾被派到中国采访,马拉当时跟随父母到了中国,去了上海、北京、成都和西藏。“当时不会中文,参观天安门广场时,把Tian'anmen Square说成‘Tinyminy Square’。爬上了长城,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好汉’。”马拉说。
那次中国之旅给年幼的马拉留下了深刻印象,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到中国读书。在中国学习和生活了8年。现在再次到北京参加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马拉惊叹于中国的变化:“我在人大读本科时,北京只有3条地铁线路,2010年走的时候,多了10、4和5号线,现在我都不知道有多少了。”上海也是,“第一次来在外滩上只能看到东方明珠,1997年第二次去的时候正在建经贸大厦,到我读硕士时,已经有了第三个高楼,最新的高楼当时也在建,现在可能都建好了。”
▲马拉接受采访。
回到尼泊尔教中文
回到尼泊尔后,马拉一直在从事与中文有关的工作。
他是加德满都大学汉语师范专业的汉语老师,这个专业由加德满都大学与河北经贸大学合作创办。作为曾经的中文学生,马拉也把自己学习的体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俗易懂的本土语言和生动的教学形式都有助于学生高效掌握汉语。”同时,他也认为,语言教学不仅关乎语言,还要把文化内涵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情。”
除了汉语教学以外,马拉也从事中文-尼泊尔语的翻译工作,他希望把有关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书籍翻译到自己的国家,从而让更多尼泊尔人了解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困难。“由于两国文化差异较大,一些词和特定术语在对方语言中很难找到确切的对应表达。需要通过不断商量、讨论,去探寻最合理的译法。如果能将尼泊尔语翻译中的某些表达标准化,那么对译者将极为便利。”马拉说。
目前,马拉已经翻译、编著多本中文书籍,包括《悦读中国:中国工艺美术》,以及老故事系列《老鼠嫁女》、《十二生肖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完)
责任编辑:赵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