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黄茜发自北京 8月23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亮相2017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出席“中国文学与全球化时代———莫言作品国际传播沙龙”。沙龙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曹元勇主持,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缅甸翻译家杜光民,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以色列汉学家、翻译家科比-李雅各等人,围绕莫言作品的国际传播,就世界文学的翻译、交流和互为影响展开对谈。
创造独特风貌 才能被世界接受
沙龙伊始,莫言表示,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走出国门,是这两年非常热的话题。中国当代文学的写作者,毫无疑问首先是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是一个儿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接触了外国文学。”莫言说。他最早阅读的外国小说来自苏联和俄罗斯,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接着,阅读范围扩大到法国的雨果、大仲马。1980年代之后引进欧美现代派和拉丁美洲文学作品。“1984年左右,中国的年轻作家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外国作家就是像马尔克斯、乔伊斯、海明威、克洛德·西蒙等人。”
花样繁多的外国小说,让彼时的中国作家目不暇接。“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我们的写作受到了诸多清规戒律的束缚,我们想不到小说可以如此大胆地来写,也想不到小说的内容竟然可以跟我们所谓的现实主义有这么强大的冲突。”
于是,许多中国作家都经历了不自觉的模仿过程。但莫言称,不能因为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忘记了自己的根。“一个中国作家要想在中国作家群体里取得一个令人瞩目的位置,必须创造鲜明的个人风格。众多的中国作家对写作个性化的追求也就汇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然后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
莫言作品被广泛翻译传播
参与沙龙的几位翻译家,都译介过莫言的小说及其他中国文学作品。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译有《蛙》、《红高粱家族》。伊里亚兹·斯巴修说,莫言在描写方面非常突出,用阿尔巴尼亚语表现出来不是简单的事。他翻译的《蛙》是阿尔巴尼亚第一部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出乎意料收到非常好的反馈。
缅甸翻译家杜光民是莫言作品《蛙》和《生死疲劳》的译者。杜光民说,由于缅甸信仰南传佛教,《生死疲劳》里涉及的佛教六道轮回,缅甸读者非常认可。莫言写这部小说用43天一气呵成,而他翻译这部小说用了44个月零3天。“我佩服莫言的想象力之丰富,用动物的眼睛讲述中国50年的历史。在外国读者看来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说,有亲身经历的人读了会流泪。”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作品在全世界已有四十多种语言翻译,两百多个版本。
责任编辑:赵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