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日益复杂的变化,狭隘民主主义以及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国际关系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局面。但是,合作发展,和平共处仍然是全球的主流,也是每个国家的愿望。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同。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肯定,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并明确解释“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也倡导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可以说,世界现面临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不可逆转的潮流,导致各国之间关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因此,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十分深刻、切实的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大方面:
其一,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最突出的例子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关系,呈现于两个重点:实现“2+7”倡议,即两个认同和七个合作领域。“两个认同”包括,加深战略信任,开通邻邦友谊是促进合作的根本要素;发展经济,互利共赢是加深合作关系的关键要素。中国宣布,以互利共享、同舟共济、共同富强精神来对待东盟,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在这两个认同基础上,中国愿意与东盟推动七项合作领域:签约邻邦友谊协议;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加快促进设施联通;预防金融危机;促进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安全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人文、科技、环境领域上的交流及谈判。当前,中国已成为120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货品遍布世界市场,证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很密切并且相互依赖性也很强。
其二,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特别强调“周边外交政策”的“亲、诚、惠、容”理念。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上(2013年10月24日)提出:“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於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明显看出,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阶段,中国需要向世界推广大国形象,使周边国家同中国关系更加友好,增进彼此的信任。同时,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亲、诚、惠、容”也就是各个国家所需要的共处方针,更能够有益于人类的共同命运。
其三,安全上,中国提出“亚洲新安全”倡议,强调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发展,通过发展提高各国之间的信任,为保证地区稳定、富裕做出重要贡献。二是合作,中国主张公明、开放、对话而不对抗、联结而不联盟精神,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其目的是为共同建设信任、双赢的合作。三是包容,中国倡导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促进国际关系和谐发展,强调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主权、领土完整。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美好的理念,而且也成为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实际上国际关系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不平等的关系早晚都会不得人心,不公平的享受利益必然导致混乱。习近平曾经肯定:“不管国际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可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
【来源:摘自《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论文集·“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字有删改;作者:冯氏惠,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