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重要学术单元,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大会于6月29日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召开。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内田庆市(Keiichi Uchida)以“16世纪以后西方人汉语研究概述及汉语研究的外围方法”为题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内田庆市教授中介绍了西方学者在汉语研究中采用的周边方法。他首先提到自己的专业是汉语语言学,尤其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致力于研究西方学者对汉语的接触和研究方法。
内田教授指出,日本汉学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汉语域外资料的重要性,并且与中国的汉学家有过接触。他列举了一些中国学者和研究者的名字,包括太田辰夫、罗常培、周振鹤、钱乃荣、张西平、杨小平和李学涛等人。
他接着提到,中国汉语研究的起点是1898年的《马氏文通》,但早在此之前,西方传教士已经进行了系统性的汉语研究。周振鹤、卫匡国、万济国等人的著作为汉语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西方学者还编写了很多汉语课本和字典,如威妥玛、狄考文、戴遂良和伯多禄等人。内田教授提到了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对中国汉语学习文化的影响,并指出这本书在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和罗马图书馆都有收藏。
内田教授进一步介绍了西方人在汉语研究中的优势。首先,西方学者早就有语言学和系统性的语法学,使他们能够深入研究汉语的结构和规律。其次,作为外国人,他们可以客观地将自己的语言与汉语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汉语中的特点。第三,西方学者使用罗马字标音,这在科学性和先进性上具有优势,能够进行更精确的音韵和音系分析。第四,由于大多数西方学者是传教士,他们对官话和方言的区别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于汉字的解读和翻译也具有独特的见解。
此外,内田教授还提到了其他域外汉语研究的可能性。他指出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也有大量汉字文献,这些文献的研究也可以拓宽学界对汉语的认识。他还提到了在日本和欧洲的汉字研究者,以及中世纪拉丁文和汉字之间的联系。
内田教授表明,西方学者在汉语研究中的周边方法对于更全面地理解汉语语言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汉语域外资料和研究者的接触,可以获得新的视角和深入了解汉语的历史和特点。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对汉语的认知,也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 END -
责任编辑:赵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