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6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塞拉法律经济和科学学院联合主办,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孔子学院协办的“国际儒学论坛——拉巴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来自中国、摩洛哥、埃及、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苏丹、喀麦隆、阿尔及利亚、越南、西班牙、克罗地亚、新加坡、以色列、阿联酋、突尼斯、多哥、肯尼亚、尼日利亚、利比里亚、乍得、塞内加尔等23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研讨。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立、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大使潘光、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校长费里德·贝勒哈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穆罕默德五世大学经济和社会法律科学院院长汉谟思主持。
滕文生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主旨发言,他重点围绕中国与西亚北非南欧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交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与发展历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于中国与西亚、北非、南欧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交往,滕文生表示,地中海东岸、南岸、西岸的西亚、北非、南欧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陆路与海路的结合部和重要通道。人类文明进步所演绎的许多事件、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带地区。中国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曾为开通古丝绸之路付出过积极的努力,作出过独特的贡献。他列举了从汉唐至宋元再到明朝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西亚、北非、南欧国家和地区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并指出,今天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加强亚非欧三大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联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实施“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的重点地带之一。地中海沿岸的亚非欧结合部地区,包括西亚、北非、南欧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将会为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为改善全球治理和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越来越多的重要贡献。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与发展历程,滕文生认为,从以新航路开通和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的15世纪末至今的500多年间,经济全球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三次具有不同特点的经济全球化: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即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经历了400年;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即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间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期间经历了70多年;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即从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将近30年。他认为,综观世界经济的三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轨迹,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教训: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事实充分说明,在世界上对别的国家和民族搞殖民主义是行不通的,殖民主义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第二次、第三次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事实充分说明,在世界上对别的国家和民族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样是行不通的,无论是一强称霸还是两强争霸还是多强共霸的霸道行径都将走进历史的博物馆;第三次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事实还充分说明,在今天的世界上还要搞逆经济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所谓“自我优先”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也是行不通的。第三次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事实还充分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推行新的自由主义,并把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思想及其经济合作模式,同样也是行不通的。
通过总结和吸取三次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基本历史经验与教训,滕文生指出,科学分析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形势、时代潮流的主要特点和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取得新的进步,促进全球治理的改善,促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促进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滕文生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围绕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五点看法。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在习近平主席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后,在各国各地区的人们中,特别是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有识之士中,包括许多国家的一些政要、政党首领、专家学者、有关媒体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都纷纷表示赞赏和发表评论。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和“以和为贵”“万国咸宁”等中国历史思想智慧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坚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原则,义利兼顾、互利互惠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和平共处、天下共宁的原则。第四,实现新的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历了三次经济全球化,至今仍在继续,未来也仍将持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紧密相联。而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又是以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础。所以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世界经济平台与必经之道。第五,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和重大步骤。从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并开始实施已经五年了。五年来,这一新型国际合作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参与合作建设的国家及其合作项目正在与日俱增,可谓开了个好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新型国际合作建设将会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前景。“一带一路”建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起到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以及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昭示的美好前途,将会不断地显现出来。
此外,费里德·贝勒哈校长、李立大使、潘光大使也分别发表致辞。
贝勒哈校长在致辞中,通报了本次会议筹备的有关情况,介绍了穆罕默德五世大学与中国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人文社会科学交流的情况,认为人文交流对促进中摩友好交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李立大使在致辞中指出,在中摩建交60周年之际,国际儒学联合会与穆罕默德五世大学联合举办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就“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潘光大使在致辞中着重介绍了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的创立和发展情况,认为国际儒联创办国际儒学论坛,致力于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的工作主旨和目标是一致的,双方可以合作共同开展一些工作。
开幕式之前,滕文生会见了摩洛哥高等教育与科研事务国务秘书哈立德·萨马迪、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校长费里德·贝勒哈、前财政与经济部长法塔拉·瓦拉卢等摩洛哥政界、学界人士,并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
会议期间,滕文生向穆罕默德五世大学赠送了手书的书法作品,还代表国际儒联向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孔子学院赠送了由国际儒联编写的“四书”中英文对照读本。此外,还向新加入儒联的9位新会员颁发了会员证书。
会议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原副会长刘玉和、摩洛哥CODESRIA原主席FatimaHarrak、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Kagwanja Peter Mwangi、埃塞俄比亚战略对外关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部主任Melaku Mulualem Kelemework、突尼斯教育部前副部长LabiadhSalem、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安宪、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万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洪峰、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朱麟、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瑾、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大使潘光、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焯然、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阮才东、西班牙雷伊胡安卡洛斯大学教授Raúl Ramírez Ruiz、苏丹拉卜伊兹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Abbas HarounIbrahim Ahmed、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教授Abdelaziz Hamdy Abdelaziz Ahmed Elnaggar、澳门大学教授António V.deSaldanha、非洲发展学会执行主席Bangui Thierry、乍得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秘书长Banhoudel Mékondo、阿联酋包容部参事柴绍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员Ehizuelen Michael Mitchell Omoruyi、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教授Gilles Ferréol、阿尔及利亚奥兰大学教授Hassan Remaoun、利比里亚大学副教授Josephus MosesGray、多哥洛美大学教授KpayeKoffi Bakayota、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终身教授Marijan Cingula、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Onunaiju Charles Okechukwu、冈比亚遗产大学副校长Oyetola O.Oniwide、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Patrizia Zagnoli、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教授Tsala Tsala Celestin Christian、塞内加尔迪奥普-达喀尔大学教授Yakham Diop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作了主题发言。综合来看,学者们主要聚焦以下问题:
关于中国与摩洛哥的文化交流史,学者们认为,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整理中国古代对非洲及摩洛哥的相关记载以及摩洛哥对中国的记载,可以发现中国与摩洛哥两国文明互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早期历史文献中,如《史记》《后汉书》《魏书》等就有关于非洲的记载,南宋时期的《岭外代答》《诸藩志》中皆有相关摩洛哥的记录,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和艾儒略著作中对摩洛哥亦有介绍。在早期摩洛哥文献中,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所著《异域闻揽胜》对中国有详细记载。通过历史文献可以发现中摩之间在彼此文化中所留下的痕迹及影响,这对于研究中摩文化交流史有重要意义。
关于历史上中国与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学者们认为,14世纪初,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从北非出发,前往麦加朝圣,由此开始了其长达20多年的航海旅行生涯。此后他穿越印度洋到达印度古里,乘坐中国船驶向中国。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1405-1433年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七下西洋,在亲历下西洋的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指“那没黎洋”——即今天的印度洋。从南海到印度洋,中国航海外交到达当时30多个国家与地区,直至东非海岸。古代历史上中非的航海活动,搭建起海上丝绸之路记忆的平台,推动东西方相互认知达到了历史的新境界。今天,我们重温伊本·白图泰和郑和在印度洋上的历史记忆,对于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一带一路”与中国——阿拉伯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学者们认为,“一带一路”对于促进中阿关系深入发展有重要意义。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具有坚实的战略基础,双方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平等互利,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尊重多样文明、推动文化交流。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外交领域、经济贸易领域以及文化教育领域上有巨大潜力。稳步发展的中阿友好合作关系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其巨大的潜力正在逐步显示出来,具有光辉灿烂的前景。中阿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必将造福于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于多元和合之道与世界和平,有学者认为,共生、共在的基础是多元和合,多元和合是事物的根本,也是世界的根本。“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在中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多元”“共生”“共在”“和合”“协和万邦”,是中国话语,“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使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所要宣扬的是“多元和合”。我们要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最根本性的因素是“和合”;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理路是“和合”、是“协和万邦”。我们要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和合”为基本理念的中国故事。世界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共同理想。要维护世界和谐,需要各国人员相互尊重、相互谅解,需要整个人类树立健康的生态伦理观念。
关于中非水文明互鉴对“一带一路”的推进作用,学者认为,通过中非水文明的互识、互鉴,展现中非历史进程中已有的文明形态,提升中非自主发展的自信心,不仅有助于中非双方的相互了解,总结合作共赢的历史经验,更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实现。
关于墨子的“互惠论”与全球合作和共赢,学者认为,就当前的国际关系来说,和平、稳定和安全仍然是人类不同共同体追求的信念和价值。墨学的一套理念,特别是互惠、互利的根本原则,根本上是为了克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使人与人、国与国建立起良好的持久性关系。墨学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互爱、互惠、互利原则,就是可奉行的共识之一。它是一个不限于经济利益的广泛参与、合作、借鉴、互补、共享、共赢的共生、共存理念。
此外,学者们还就汉语的对外传播、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比较研究、艺术文化遗产及跨文化的差异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15日中午,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宴请了所有与会专家学者。
“国际儒学论坛”是国际儒学联合会近年来为推动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讲好“两个故事”(即讲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而搭建的一个学术平台,已分别在新加坡、韩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罗马尼亚、中国、秘鲁、伊朗、斯里兰卡等国成功举办了多届,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赢得了有关各方的积极评价,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反响,已经成为国际儒联和国际儒学界的一个知名学术品牌。
本文转载自“国际儒学联合会”,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赵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