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实习记者 任子涵】随着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想了解中国,其中不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环球网此次邀请到了吉来菲丹(GirayFidan)、埃拉尔乌丁艾哈迈德(Helal Uddin Ahmed)、阿哈尼哈鲁特尼亚(Aghavni Harutyunyan)和米丽娅姆卡斯托雷纳(Miriam Castorina)等四位不同国籍的汉学家朋友,分享只属于他们的中国故事,为新中国70周年华诞增添来自世界的缤纷色彩。
中国哲学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位汉学家认识中国的初心虽有不同,却都非常别致有趣。土耳其翻译家吉来在孩童时代就对汉字感兴趣。孟加拉国汉学家艾哈迈德称自己从上学起就是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忠实粉丝。近年来,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强国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崛起,更大大增强了他的好感。
佛罗伦萨孔子学院副院长卡斯托雷纳则表示,与中国结缘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好奇心。她讲道:“我的祖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游击队员抗击法西斯,是他们的理想把我推向了中国。”她还提到,那个时期,在意大利流传的关于古代中国的神秘故事也令她心向往之。
奇妙的是,尽管出发点不同,汉学家们在开始学习汉语之后,都自发地对中国文化与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哈鲁特尼亚眼中,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崇高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他还对记者说:“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哲学观,思想深刻,但形式简单,而且专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关注人本身。”
哈鲁特尼亚说:“即使是我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了解有限,但也能够给我帮助。这不仅仅体现在帮我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哲学,还能帮助我在人际交往当中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品质。”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惠及各国青年
毋庸置疑,孔子学院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传统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也对四位汉学家朋友的个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哈鲁特尼亚提到,孔子学院自2009年在亚美尼亚开办,受到当地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广泛关注。他认为,孔院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对提高汉语和中国相关知识在亚美尼亚的普及程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吉来于2012年成为土耳其第三所孔院的首任院长。他告诉记者,在土耳其,孔院的目标受众是社会上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群体。孔院能够通过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
来自意大利的卡斯托雷纳是现任佛罗伦萨孔子学院的副院长。在她看来,孔院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介绍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仅仅被别人讲述。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也开设了孔子学院,艾哈迈德是该机构的受益者之一。2016-2017年度,孔子学院总部的“孔子新汉学计划(CCSP)理解中国”项目让他有机会访问中国,并在北京语言大学继续学习。《论语》的孟加拉语译本就是他此次交流的成果。艾哈迈德认为,孔子学院在向世界各国推广和教授中国语言文化方面做得很出色,这其中也包括孟加拉国。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孔院在中国各个高校的项目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继续为传播中国文化矢志前行
“中国通”们也对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播这一课题进行了非常深邃的思考。
卡斯托雷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旅游文学、意大利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意大利的汉语教学历史等方面,发表了多篇文章和著作。她提到,尽管现在意大利人比20年前更了解中国,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电视剧以及其他受欢迎的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意大利,使公众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积极。
艾哈迈德表示,目前孟加拉国年轻人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是去中国接受不同领域的高等教育,他们最喜欢的学科是工程和技术等,因为中国在这两个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水平。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一直是孟加拉国最大的贸易和发展伙伴之一,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能源和电信等领域极大地参与了孟加拉国的发展建设,孟中两国人民交往日益密切。绝大多数孟加拉国人将中国视为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也非常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哈鲁特尼亚的研究课题非常广泛,从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到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国家、前苏联和欧盟等国家的外交政策。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他一直在研究关于践行该倡议的案例和进展,以及亚美尼亚参与该项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引起学生对中国的兴趣。我也强烈建议身边的人关注中文和中国文化。”哈鲁特尼亚对记者说,“我会尽最大努力为亚美尼亚的汉学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一鹤